古籍中的丹毒简介

网上有关“古籍中的丹毒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籍中的丹毒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医·丹毒丹毒(erysipelas)为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丹熛、天火、火丹、流火。是指以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丹毒常发生在面部或下肢。因皮损部位色红如涂丹状,故名。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春、秋是丹毒发病季节,见于幼童和老年人。针具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如因混合感染形成溃疡,或出现败血症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综合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丹毒的中医病因病机丹毒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伤感染所致。丹毒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丹毒多因血分有热,更兼火毒侵袭,或皮肤黏膜破损,邪毒乘隙而入,火热邪毒郁于肌肤,经络阻塞,气血壅遏而成。发于头面者,多挟风热;发于胸胁者,多挟肝火;发于下肢者,多兼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则多由胎毒内蕴,外邪引动而发。丹毒的诊断丹毒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全身症状明显,突然发冷、高热、全身不适和头

详见百科词条:丹毒 [ 最后修订于2017/6/14 23:01:43 共878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谵语名词解释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外感温热病进行辨证归纳的一种方法。

三焦辨证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六经辨证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其中手太阴肺的证候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中焦病证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医学教育网整理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一、辨三焦病证

(一)上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以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或谵语神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出,口渴,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或见但热不寒,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大汗,谵语神昏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证候分析肺主气,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上焦病证中,温热之邪初犯人体,既可肺卫同时受邪,出现卫表证候与肺的证候;也可局限于肺脏受邪,邪热壅肺而卫表症状不甚明显。

温热之邪犯表,卫气失和,肺气失宣,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等症;温邪上扰清窍则头痛,伤津则口渴,迫津外泄则汗出;医学教育网整理邪热入里,故身热不恶寒;邪热壅肺,肺失肃降而上逆,则见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均为邪热内盛之征。

若肺经之邪不解,病情严重时,温热之邪可逆传心包。邪陷心包,热扰心神甚或热闭心神,则见谵语神昏,或昏愦不语,舌謇;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见高热,大汗;阳热内郁,不达四肢,故肢厥;灼伤营阴,则舌质红绛。

本证以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或谵语神昏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中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以发热口渴、腹满便秘,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神昏谵语,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或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温邪自上焦传入中焦,脾胃二经受病,若邪从燥化,表现为阳明燥热证;若邪从湿化,则成为太阴湿热证。

邪入阳明,热炽津伤,胃肠失润,燥屎内结,故见腹满、便秘;邪热蒸腾,则身热面赤、呼吸气粗;热扰心神,故见神昏谵语;灼津耗液,则见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为燥热内结,津液被劫之征。

邪从湿化,湿热郁阻中焦,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见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泄;湿遏热伏,郁于肌腠,故身热不扬;湿性重着,湿热郁阻,气机不畅,故头身重痛;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本证以发热口渴、腹满便秘,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便溏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三)下焦病证

温热之邪犯及下焦,劫夺肝肾之阴,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或瘛疭、舌绛苔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神倦,耳聋,或见手足蠕动、瘛疭,心中?大动,舌绛苔少,脉细数或虚大。

证候分析温病后期,邪传下焦,损及肝肾之阴。肾阴亏耗,耳失充养,故耳聋;神失阴精充养,故神疲;阴亏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则见身热颧红,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绛苔少,脉虚大;医学教育网整理热邪久羁,真阴被灼,水亏木旺,筋失所养,虚风内扰,以致出现手足蠕动,甚或瘛疭,心中?大动等症。

本证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或瘛疭、舌绛苔少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三焦病证多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传入中焦,进而传入下焦,此为“顺传”,标志着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病理进程。若病邪从肺卫而传入心包者,称为“逆传”,说明邪热炽盛,病情重笃。故《温病条辨。中焦篇》总结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医学教育网整理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三焦病证自上而下的传变,是一般的规律。临床有邪犯上焦,经治而愈,并不传变者;亦有上焦病证未罢而又见中焦病证者,或自上焦而径传下焦者;亦有中焦病证未除而又出现下焦病证者,或起病即见下焦病证者;还有两焦病证错综互见和病邪弥漫三焦者。因此,对三焦病势的判断,应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

古籍中的上焦证简介

1、狂妄自大的话叫狂言。

2、公开宣告的话叫宣言。

名词解释:

1、狂言

拼音:kuáng yán。

解释:1、妄诞之语,放肆之言。2、用作自谦之词。3、狂直之言。 4、犹胡说。5、指病人的谵语。

2、宣言

拼音:xuān yán

解释:扬言,宣扬。谓故意散布某种言论。

扩展资料

宣言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者司马迁?

朝代汉

原文:“[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译:[廉颇]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上焦证为证候名。出《温病条辨·上焦病》。是指温热之邪侵袭肺卫及陷入心包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咳嗽,微汗,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或身热烦渴,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是清·吴鞠通根据前人经验,按温热病传变情况,自上而下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阶段,并作为辨证施治的提纲。初期属上焦肺、心包病变。手太阴肺病有发热恶寒、头痛、汗出而咳等。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高热极期属中焦脾、胃病变。足阳明胃经有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脉大。足太阴脾病有发热不扬、体痛且重、胸闷呕恶、苔腻脉缓等。末期属下焦肝、肾病变。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足厥阴肝病有热深厥深、心中儋儋大动、手足蠕动、抽搐等。

详见百科词条:上焦证 [ 最后修订于2015/8/22 15:54:01 共37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关于“古籍中的丹毒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liuzea]投稿,不代表六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uzea.cn/jyan/202507-5519.html

(7)
liuzea的头像liuzea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liuzea的头像
    liuzea 2025年07月20日

    我是六泽号的签约作者“liuzea”

  • liuzea
    liuzea 2025年07月2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古籍中的丹毒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籍中的丹毒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中医·丹毒丹毒(e...

  • liuzea
    用户072007 2025年07月20日

    文章不错《古籍中的丹毒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