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佛教中的 无相 无念 无住 分别是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佛教中的 无相 无念 无住 分别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无相”是说,对于一切现象不要去执著,因为一般人往往执著于现象以为实体,如以为拜佛就可以成佛,那是对拜佛有所执著,这就是取相著相。著相,妨碍自性,如云雾覆盖明净的虚空一样。如能“离一切诸相”,则可顿见性体的本来清净,就像云雾扫除干净而现明净虚空。所以无相不仅仅是不要执著一切现象,而且因离相而显自性清净。?
2、“一念生净信。”念是心的作用,无念,不是让人什么都不想,而是让人的心不受外境影响。心所对的境,一般人在境上起念。如境美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贪;如境不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瞋。因此,一般人的“念”是依境而起,随境变迁,这样的念是妄念,经常为环境所役使,而不得自在。如果能“于诸境上心不染”,这样就可以不受外界干扰,虽处尘世,却可无染无杂,来去自由,自性清净,自成佛道。?
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指人的自性本来是念念不住的,一旦停留在某一物上,那么无住就是有住了,这样“心”就被束缚住了。如果能对一切事物都无住,过而不留,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放过**,一无所有,这样就不会被束缚。?
因此,“无相”、“无住”、“无念”都是心的作用,都是一念之间,这一念在于人的内在自觉与内在超越。
扩展资料
一、汤一介 坛经》记载,慧能曾为门人说《金刚经》、《法华经》,但他认为“一切经书,因人有说”,只是引导人们的工具,不能执著于经典,并不是靠诵读经典就可以成佛。什么是佛?佛是觉悟。解脱只能靠自己的本心。
1、这是因为:一方面,成佛得解脱的道理和路径本来就在你的本心之中,“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必外求,不必到心外觅佛,成佛的觉悟全在自己,外在的文字是没有用处的。
2、另一方面,文字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如果执著于外在的东西就是“著相”。“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佛法是不可说的,说出的已非佛法本身。
3、照禅宗看,几乎没有什么方法使人悟道,只能靠自己的觉悟。《炼心——我读金刚经》就是作者的切身感悟,它是一种突破,一种放下。它突破了以往《金刚经》相关著作的那种逐句解释模式,放下了以字句为依托的范本,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一种人心的修炼,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自自然然,平平常常。
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禅宗的这种精神境界正是一种顺乎自然的境界:春天看百花开放,秋天赏月色美景,夏天享凉风暂至,冬天观大雪纷飞,一切听其自然,自在无碍,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5、佛家更多的是一种修身哲学,它教人如何“做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禅宗看来,人的自性(或本心)本来是广大虚空一无所有,但它并不是死寂的,而是能“思量”的,一切事物皆由“思量”出。如果这些“思量”活动一过不留,那么对自己的“自性”就无任何影响,则自性常处于清净状态。?
6、禅宗指出了一条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无相、无住、无念。?
7、《金刚经》中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念生净信。”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炼心:我读《金刚经》
佛法关于“无念”之三个疑惑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忙碌,想要的很多,却越来越茫然,越来越不快乐?
脑袋里装的很多东西,杂乱无章的列在那里,好像有一万件事等我马上去做,可是手里拿着手机,无从下手。脑子还是在飞速转动,一个圈又一个圈,转得头都发晕,却没有头绪。我开始怀疑是怀孕导致的智力后退,加上繁杂的事情太多,简直转成了一个陀螺
脑子的忙乱直接影响到了情绪,孩子一有点不如意我就会发脾气,那是控制不住情绪的内心的怒吼。老公直接说这孩子是不是你亲生的?你对她这么厉害?!
情绪上来的时候,还真的不如一个后妈!
可是这样的情绪体验应该很多人都有。很多人在这样的情绪里受困很久了吧!
自从看了(当下的力量),书里讲到了“无念”的概念。我们的内心感受和大脑的思维是很容易混淆的,大脑思维总是喜欢把过去的和未来的事放在一起考虑,也就是我们的脑子一直在转,事情越多,她就越混乱。如果我们的内在认同了大脑思维就是内心的感受,那我们就会陷入思维带给我们的痛苦当中。越来越多的痛苦在心里积聚,人就很容易把压力以情绪的方式发泄出来,所以才会有不断的愤怒,歇斯底里。
我们远离了真实的自我,这是我们受苦的元泉
最好的摆脱思维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安静的观察自己的思维状态。“无念”的状态是最好的化解情绪的状态
当这种思维空白产生时,突然,你就会感受到你内心的宁静,在这种宁静状态中,有一种微妙却很强烈的喜悦、爱与平和。
安静下来,让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找回自己的喜悦。不要被思维控制住,安静查看思维在作用,你会发现很多的压力,悲伤,不快乐都是思维在作祟,你要找到内在的自我,让自己的内心回归当下,你就会重新获得内心的自在
将注意力集中在你内心的感受上,了解到这就是痛苦之身并接受它的存在;别去想它,别让你的感受变成大脑和思维,不要去判断或分析它,别在其中寻找你自己的身份认同;保持临在,继续观察你的内在;不仅要觉知到你情绪上的痛苦,更要觉察那个沉默的观察者。这就是当下的力量,这就是你自己有意识的那种临在的力量。
如何达到无念的状态?那就是让自己不去想。停止内心的思考,而去做一个观察者,安静的观察大脑思维。其实有一个办法可以很好的观察内心,那就是打扫卫生。当你在做卫生清理的时候,其实也在清理内心的垃圾。
每次心里有很多事记不清头绪的时候,我沉下心了专注做清洁或者整理物品的事的时候,内心很快会恢复安宁,思维也会慢慢理顺。所以有一本书就是写建议人们多做清扫的,那些定期清理,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的人,难怪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当下有你所有想要的东西,当下也是你唯一拥有的东西。从你的灵魂深处去感受那个似曾相识的感觉,去体会那个“看到真理就顿悟”的内在智慧,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那个震撼你心灵深处的能量。
没有想与念,即名无念,心无妄动,故名无念,错在妄动,如来之法,就是不动,心识不起,不起思维,名为无念。
佛藏经:
念法品第三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人亦说是法。为恶知识。世尊。云何为人亦说是法为善知识。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他比丘。比丘汝今当知念佛事空念。所缘处是不应念。汝所念空念亦复空。是无性空能断色想能断取想。是人尔时不得无想何况于念?是人尔时都无所有寂灭无性。不集诸想灭一切法。是则名为修习念佛。念佛名为破善不善一切觉观。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何以故?不应以觉观忆念诸佛。无觉无观名为清净念佛。于此念中乃无微细心心念业。况身口业?又念佛者离诸想。诸想不在心。无分别无名字无障碍。无欲无得不起觉观。何以故?舍利弗。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舍利弗。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如是念中无贪无著。无逆无顺无名无想。舍利弗。无想无语乃名念佛。是中乃无微细小念。何况粗身口意业?无身口意业处无取无舍。无诤无讼无念无分别。空寂无性灭诸觉观。是名念佛。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转四天下地随意能转。亦能降伏百千亿魔。况弊无明从虚诳缘起无决定相。是法如是无想无戏论。无生无灭不可说。不可分别无闇无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测。但以世俗言说有所教化。而作是言。汝念佛时莫取小想。莫生戏论。莫有分别。何以故。是法皆空无有体性。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所谓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何以故。如来不名为色。不名为想。不名为念。不名分别。不逆不顺不取不舍。非定非慧。非明非无明。如来不可说不可思议无相。汝今莫乐取相。莫乐戏论。佛于诸法无执无量。不见有法可执可量。是人于佛犹尚不得。何况于念。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识。第一义中无有决定。是善知识是恶知识。复次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余比丘。比丘汝当分别观察诸法。亦复莫念法相。是比丘如是修习心无系著。则能通达诸法一相。所谓无相。是人犹尚不生法想。况我人想。舍利弗。于意云何。念法想者。是人能灭一切法不。不也世尊。舍利弗。如树无根能有枝叶华果实不。不也世尊。如是舍利弗。若人不得诸法根本。是人能生诸法想不。不也世尊。舍利弗。若人不得不念法想。是人能灭一切法不。不也世尊。是人不得于法不得法相。不得于灭。亦不分别无生无灭。是人尔时不生不灭。不名得涅槃者。亦复不名无得涅槃。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识。第一义中无善知识无恶知识。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相者。世间希有。得不颠倒真实见故。是为正见。复次舍利弗。正见者。名为正作正行正道正解。无有颠倒如实而见。是故如来说名正见。舍利弗。若有众生无有颠倒如实观者。则有正见。若生我想人想众生想者。当知是人皆是邪行。舍利弗。佛及弟子。不说有我。不说有人。不说众生。不说寿命。不说断常。是故佛及弟子。名为正见。何以故。正观不颠倒故。舍利弗。一切凡夫于此事中无能入者。何以故。一切凡夫都无正见。但有随顺正见得柔顺忍。不能如实。舍利弗。是名正见邪见差别。如实见故名为正见。见世乐因增长财利是世间正见。是皆欺诳不免生死。舍利弗。佛说世间正见。是说懈怠下劣者法。贤圣不作是念。此是正见此是邪见。所以者何。一切诸见皆从虚妄缘起。舍利弗。若作是念此是正见。是人即是邪见。舍利弗。于圣法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悉断一切诸语言道。如虚空中手无触阂。诸沙门法皆应如是。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精选)
复次,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应色中住,不应受、想、行、识中住。何以故。若住色中,为作色行;若住受、想、行、识中,为作识行;若行作法,则不能受般若波罗蜜,不能习般若波罗蜜,不具足般若波罗蜜,则不能成就萨婆若。何以故?色无受想,受、想、行、识无受想,若色无受则非色,受、想、行、识无受则非识,般若波罗蜜亦无受,菩萨应如是学行般若波罗蜜,是名菩萨诸法无受三昧广大无量无定,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何以故?是三昧不可以相得。
以得诸法实相故得解脱,得解脱已,于诸法中无取无舍,乃至涅槃亦无取无舍。世尊,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识,虽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识,未具足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终不中道而般涅槃。复次,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应如是思惟:何等是般若波罗蜜?是谁般若波罗蜜?若法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耶?若菩萨作是思惟观时,不惊、不畏、不怖、不没、不退,当知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行。
“色离色性,受、想、行、识离识性,般若波罗蜜离般若波罗蜜性者,是法皆离自性,性相亦离。一切法无生无成就故。”
舍利弗语须菩提:“今菩萨云何行,名为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若菩萨不行色,不行色生,不行色灭,不行色坏,不行色空,不行受、想、行、识,不行识生,不行识灭,不行识坏,不行识空,是名行般若波罗蜜。不念行般若波罗蜜,不念不行,不念行不行,亦不念非行非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一切法无受故,菩萨行是三昧,不念不分别是三昧。”
“菩萨应怎样学般若波罗蜜。是名学般若波罗蜜?”佛言“法无所学。是名学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问幻人学萨婆若,当成就萨婆若不?世尊,我当云何答?”“须菩提,我还问汝,随意答。于意云何?幻异色,色异幻,幻异受、想、行、识耶?”须菩提言:“幻不异色,色不异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异受、想、行、识,识不异幻,幻即是识,识即是幻。”“须菩提,于意云何?五受阴名为菩萨不?”“如是,世尊。”佛告须菩提:“菩萨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如幻人学。何以故?当知五阴即是幻人。所以者何?说色如幻,说受、想、行、识如幻,识是六情五阴。”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故心无所著?”须菩提言:“无心故于是无所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萨发大庄严,云何名为发大庄严?”佛言:“菩萨作是念,我应度无量阿僧祇众生,度众生已无有众生灭度者。何以故?诸法相尔。譬如工幻师于四衢道化作大众,悉断化人头。于意云何,宁有伤有死者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菩萨亦如是,度无量阿僧祇众生已,无有众生灭度者。若菩萨闻是事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发大庄严。”
关于“佛教中的 无相 无念 无住 分别是什么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liuzea]投稿,不代表六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uzea.cn/jyan/202507-926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六泽号的签约作者“liuzea”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佛教中的 无相 无念 无住 分别是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佛教中的 无相 无念 无住 分别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文章不错《佛教中的 无相 无念 无住 分别是什么意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