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空间论的简介

网上有关“书法空间论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书法空间论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书法是文化,但仍是一门手艺。手艺亦能称技艺,似乎稍为好听一点,再高上去,可以称得上艺术,那就更中听了。但必须是书法,是对汉字进行过艺术加工并成功的作品,而不是指汉字。因为书法是以汉字汉文为载体的艺术,这一性质,在张扬汉字文化的今日,这门手艺有被无限拔高的倾向。

汉字是伟大的,它是汉民族文化之根髓。古人论到汉文字多有神圣神秘之说。《淮南子·本经》:

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那是指造字,不是指书法,即使如此,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已然不信:夫言天雨粟,鬼夜哭,实也;言其应苍颉作书,虚也。许慎《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离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段注:乂,治也),万品以察。卫衡《四体书势》亦有此说,苍颉名后还多了一位沮诵。但都是指文字而言,不是论艺术。唐代孙过庭《书谱》言道: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虚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这当然是讲书艺了,但孙氏并没离开手艺空谈,他接下去说: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讲的全是技艺(术)。他还提出“执、使、转、用”等技法概念。又云:“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言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词异说,非所详也。”说明只有通过复杂高超的技法,才使视觉艺术品作为心灵的交流成为可能。孙氏的理论细到对点画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这就是学书法的人必须要记住的两句话: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又如:“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等语,均未脱离手艺而言,句句都指向书写本体。因为他认为只有“具变态于毫端”,才能“合情调于纸上”。当然《书谱》的确如沈尹默先生指出的“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辞藻过甚,往往把关于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但岂止《书谱》如此,即使荒诞不经记着“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这种无稽之谈的传卫夫人《笔阵图》,也还是有“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样精辟的语句。至明季项穆《书法雅言》,实为古书论中独具严密理论体系之作,自然也免不了一些套话,如篇首即言:“河马负图,洛龟呈书,此天地开文字也。羲画八卦,文列六爻,此圣王启文字也。”亦指文字而言。一旦论及书艺,即十分出色当行。虽持论过高,如独以晋人为宗,而排苏轼、米芾等,然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大抵抒其心得,撰为是书,终身一艺,研求至深。凡十七篇,曰:书统、古今、辨体、形质、品格、资学、规矩、常变、正奇、中和、老少、神化、心相、取舍、功序、器用、知识。富辩证,极雄辩,洋洋洒洒,取譬设喻,引人入胜,而均紧扣书法本体。若其论“形质”云:穹壤之间,齿角爪翼,物不俱全,气禀使然也。书之体状多端,人之造诣各异,必欲众妙兼备,古今恐无全书矣。又云: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此中行之书也。若专尚清劲,偏乎瘦矣,瘦则骨气易劲,而体态多瘠。独工丰艳,偏乎肥矣,肥则体态常妍,而骨气每弱。犹人之论相者,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尚也。使骨气瘦峭,加之以沉密雅润,端庄婉畅,虽瘦而实腴也。体态肥纤,加之以便捷遒劲,流丽峻洁,虽肥而实秀也。瘦而腴者谓之清妙,不清则不妙也。肥而秀者谓之丰秀,不峻则不秀也。若其论“正奇”云: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为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复,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奈夫赏鉴之家,每指毫端弩奋之巧,不悟规矩法度之逾。临池之士,每炫技于形势猛诞之微,不求于性情骨气之妙。等等。无不明畅醇雅,浑厚和平,悉从心底流出,未尝为钩棘诡亢之言以惊世取誉,自然从容矩度中。穆论虽宗过庭,然严密而详赡远超孙过庭,无剽袭苟且之弊。《书法雅言》实为古书论中书法美学集大成之作。论技法之精到,首推清初笪重光之《书筏》。今能见者仅两三页,故有疑其非全文者。王文治以为“其论书之深入三昧处,直与孙虔礼先后并传,《笔阵图》不足数也”。可谓推崇至极,却非过誉。即今所能见到之两三页千把字,便可终身受用不尽。实在太精炼,句句精,字字精,若引用将一引到底,但总得引几句与同道一起拜读: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欲圆……法在用笔之合势,不关手腕之强弱也。匡廓之白,手布均齐;散落之白,眼布匀称……出色当行,不徒非空头理论家所能撰,恐怕连读懂都有困难。继孙过庭、项穆、笪重光后,有包世臣之《艺舟双楫》、刘熙载之《书概》,皆能至博大,尽精微,既能从哲学高度宏观,亦能从技巧角度微观,无不对“手艺”抱有亲切之感,始终不离书法本体而言,真正之书论也。至现代丰子恺先生乃发宏论曰: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代表。宗白华先生称书法可以表现人格、思想、感情。更有华裔法籍学者、艺术家熊秉明先生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这三位皆是中西文化兼通,又均为我所钦佩的人物。特别是后者,因有《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以西方的方法论分析传统的中国书论,给中国书法界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习惯于传统思维,而文化素养普遍较为低下的书法界敬畏有加,奉若神明,一时声誉鹊起,洛阳纸贵,影响之大,远超他著。故其“核心之核心”说亦经典视之矣。丰氏、宗氏发言之当时,对书法无甚影响,因当时没有所谓“书坛”。倒是有了书坛后,借二氏之说弄得影响大起来。熊氏之说一出,遂使书法之地位,在书坛扶摇直上(请注意“在书坛”三字)。书法这一手艺,似乎可以承载一切中华文化的重量,包揽全部文化之美,例如王蒙在“二○○四文化高峰论坛”(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举办)的发言《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无一字言及书法,却被转载于2004年第十期《中国书法》“书法与文化”栏。转载原无不可,但包揽在书法名下,窃以为未当。书法地位的提高,对于以教书法为职业之我辈,当属好事,理应高兴而雀跃之。笔者的确也曾兴高一阵,但不久,却不能随波而成杞人了。脱离书法本体大谈文化之风大炽,手艺的性质被鄙夷视之。“技巧再高也是低层面的”,“停留在技巧层面上”等外行话出现率很高。谓“技巧很简单的,一学就会”的人也不少。更有甚者,居然在报刊公开声称,一切技巧对他已不成问题,这种狂妄之言而实际却是外行之语。一些不写毛笔字的学者,大谈书法文化,高深莫测,青年人始听得胆战心惊,继则一头雾水。书法艺术承载不起一切文化的重量,不擅写字的理论家大量产生,且据要路津,书法本体压在角落里瑟瑟发抖,是喜是忧,君且拭目待之。在这种背景下,白砥君的《书法空间论》由荣宝斋出版社隆重推出,窃以为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白砥,本名赵爱民,以笔名白砥闻世。浙江绍兴人。1987年入中国美术学院(当时称浙江美术学院)攻读书法硕士学位,师从沙孟海、刘江、章祖安,为沙孟海先生的关门弟子(不计私淑沙先生者)。1996年复从上海考入中国美院书法专业。从余攻读书法理论研究方向博士学位,1999年通过答辩,获美术学·书法理论博士学位,为中国美院书法专业第一代博士。《书法空间论》即为其参加答辩的学位论文,被院答辩委员会评为优秀学位论文,今作修改补充后出版。白砥笔力强,主要缘其勤学苦练;书法空间意识强,则主要源自天赋。其论文选题,一是因乎性之所近,技之所长;二是由于智慧。后者具体地说,即白砥认识到书法之空间构成(结字、布白、行气等)与作品之独具面目关系至大;而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追求、发掘的空间也大。我即时时与其谈及维钊师、毛泽东二位之书法空间意识。白砥在攻硕期间已具相当强的构筑书法空间的能力,并明显体现于自己的作品,以后遂在书坛崭露头角。故其博士学位论文,皆绍于古人,从己之实践经验流出,不作泛泛而谈,以独具系统而详赡论,《书法空间论》实为第一部专论书法空间的抛砖之作。在上述王蒙的发言稿最后,谈到爱中餐时说:“美味的中餐毕竟首先要出现在餐桌上,而不是出现在我的讲演里的”,并以此话作为结束。今仿效王文格式以为结束语曰:“高雅的书法文化毕竟首先要出现在书法杰作上,而不是出现在理论家的文章里。”并允许我再加上一句:如何能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杰作,读一读白砥君的《书法空间论》,或许稍有助益。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

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署梅道人。浙江嘉善人。早年在村塾教书,后从柳天骥研习?天人性命之学?,遂隐居,以卖卜为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元代画家吴镇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吴镇的生平简介

 画家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1280年出生于浙江嘉善。吴镇年少时喜欢剑术,成年后又与哥哥一起拜毗陵柳天骥为师,在其门下学习易经。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天人性命之学,贯通儒、道、释三教,达生知名。

 吴镇年少时从汴梁移至嘉兴,从此就定居在浙江嘉兴。吴镇为人孤结,一生清贫,且不喜与达官贵人结交。曾经在村子里的私塾教过书,还在钱塘等地算卦占卜。画家吴镇开始学习 画画 的时间有些晚,他正式开始学习已经是他十八九岁的时候了。

 当时吴镇四处游历,途径杭州、吴兴等地。这些地区的 自然 风景使吴镇大开眼界,并且从中得到了创作 灵感 ,作出了许多非常优秀的画作。吴镇主要擅长水墨 山水画 ,其中又以墨竹、人物为主。尤其是老年时期,吴镇几乎只专攻于墨竹的创作,留有许多佳作于世。吴镇每次作完画还会题写诗文于画上。吴镇的诗文接近陶渊明的风格,常用比兴手法来吐露自己心中的郁愤之情。

 吴镇的 书法 也非常的出色,结合了王羲之和怀素的长处,又创造出了一种属于吴镇特有的风格。吴镇的画作上诗书画相映成趣,被当时人称为?三绝?。吴镇作为元代时期著名的画家,其水墨山水画的风格对明清时期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还与王蒙、黄公望、倪瓒一起,被后人称为元四家。

吴镇作品

 元代画家吴镇,在山水画界拥有一定的地位。吴镇作品类型有许多,流传下来的大多都是最著名的山水画。吴镇作山水画时,喜欢用湿墨,但也不是说吴镇就不会用干墨了,他的许多幅墨竹画就都是用干墨的,而且效果还不错。

 吴镇喜欢用湿墨也是与吴镇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境有关系。吴镇自己心中的情感往往都通过画作来将它表达出去,用湿墨才更能表现出吴镇想要渲染的一种凄清、静穆的氛围。因此,世人常说吴镇的作品会给人一种?水墨淋漓幛犹湿?的感觉。

 吴镇师承董源、巨然等人,但是这两位其实并不是专业的画家。不过由于董巨二人身处江南,面对自然风光,自然而然的创作出了比较平淡又有气势雄厚的山水画,他们的山水画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山川的魅力与韵味。这种画风对吴镇创作山水画有较深的影响。吴镇也是仔仔细细研究了董巨的画风之后,才创造出属于的自己的山水画风。

 目前流传于世的年代最久远的吴镇作品应该就是《双松图轴》了。这幅作品创作于公元1328年的二月份。整个画面就是两棵松直立在平地上,挺拔茂盛、形势奇古,仅仅两棵松就占据了整个画幅,颇具顶天立地之感。还有一副创作于公元1344年的《洞庭渔隐图》,这幅画作也算是吴镇渔父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了。画上的两棵松与远方归来的渔父相呼应,很好的表达了元代士人宁守孤独的个性写照。

吴镇技法

 吴镇画山水喜用湿墨,其实吴镇未尝不善用干墨,在吴镇传世几十余幅墨竹中,几乎全是用干墨画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所以吴镇在山水画中多用湿墨,这与吴镇欲借山水画表达的境界有极大的关系。北宋山水画追求一种可游、可居之景,用笔用墨都服从于山水真实体感的表达;而元人则以山水为媒,追求一种有我之景,笔墨除用表现形体外,更是充作了情感流露的媒介。在元四家中吴、倪均以画水著称,倪喜用干墨,吴则喜用湿墨。倪用干墨草草点染,创造一种荒芜、澹泊之境;吴则用湿墨,渲染出一种凄清、静穆之境。细观吴镇每一幅山水画,都给人以?水墨淋漓幛犹湿?的感觉。无论是山、树、水,还是船、渔父、房屋,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均如淋浴在水中,从而更使远方景物有千里之遥,营造了一种凄清、幽旷、寂寥的艺术氛围。

 吴镇画中的水墨效果是与他多种笔法、墨法的灵活运用密切相关的,湿墨决不是简单化的水量的增加。吴历云:?江山无尽、万里长江两卷,?浑然天成,五墨齐备,盖仲圭擅长,非后学者所能措手。?五墨齐备?是吴镇用墨的高超之处,为更好地发挥墨效,吴镇在选择作画材料上很有讲究,画梅竹喜用纸,画山水则喜用绢。画山水何以选绢,因为绢有厚度,纤维富韧性,多次渲染而不皱折。吴镇非常熟悉笔、墨、绢的特点,作画中的五墨并施而不腻,反复皴擦而不胀,产生了浓而润、湿而厚、涩而不干、枯而不燥的艺术效果。吴镇清淡似水,出现了浓而透的效果。今天看吴镇作品,仍能透过作品清楚的辨别它们的组织关系。清王原祁曰:?梅道人泼墨,学者甚多,皆粗服乱头,挥洒以自鸣得意,于节节肯綮处,全无梦见。无怪乎有墨猪之诮也。?王原祁的这一评论反映了吴镇的用墨技术是非常人所能学到的。吴氏的墨法,倾倒了元以后的历代大家,沈周、文徵明、恽南田、四王、吴历、八大山人等均对吴镇墨法大加推崇。

猜你喜欢:

1. 画家吴镇书法

2. 南宋画家夏圭生平简介

3. 画家黄公望的简介

4. 画家文同的简介

5. 画家巨然的简介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

 “宋四家”指的是北宋时期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四位书法家(简称“苏黄米蔡”);也有人认为是指苏轼、黄庭坚、蔡京和米芾四位书法家。

 蔡襄(公元1012-1067)北宋初书法家。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天圣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与苏东坡、欧阳修等友善。人品刚正,为当时所歌颂;书法绝妙,苏东坡誉为“我朝第一”。他的书法早年得力于初唐的虞世南,晚年能学颜真卿,能传颜体的神韵。沈括《梦溪笔谭》说他:“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欧阳修说他:“蔡君谟之书,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流传的书法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书法理论有《论书》、《评书》、《自论飞白书》等。又为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曾创制小团茶,闻名当时,所作《茶录》一书,是继唐朝陆羽《茶经》之后的一部论茶好经典。《宋史》卷三百二十有传。

 苏轼(公元1037-1101)北宋书画家、诗人、词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与欧阳修领导古诗文运动,与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政治道路很坎坷,几遭升贬,官至翰林学士、宰相。他精通书画、诗词、歌赋、文章。他的书法学习二王、颜真卿、徐浩、李北海。他的字,点画肥重(董其昌讥为墨猪),天真烂漫,笔力雄健,结字宽绰,书法为宋四家之首。流传的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天际乌云帖》、《祭黄几道文》、《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太白仙诗》等。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北宋书法家、诗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江西修水)人,官至吏部员外郎。出身于学深文博的世家,父为诗人,当时名流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是他的远亲。他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后因诗文、书法出众,又与苏东坡志同道合,世称“苏黄”。他的诗开一代流派,后世称为江西诗派;书法学周越、《瘗鹤铭》、怀素、柳公权、杨凝式。流传的作品,行书以《苏东坡黄州寒食诗跋》、《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诗送四十九侄》为最著名,草书有《廉颇蔺相如列传》。

 蔡京(公元1047-1126)书法家。字符长,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及第,曾为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五度为相,后因北伐之由,靖康之祸,被劾为“六贼“之首,放逐岭甫,死于潭州(今长沙)东明寺。《宋史》列入奸臣列传。与米芾友善,蔡襄是他的伯父。蔡京书法初学蔡襄、徐浩、欧阳询,后深法二王。弟蔡卞,字符度,与京同年登科,绍至四年拜尚书左丞,徽宗时,加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谥文正,书法笔势飘逸,圭角稍露,与蔡京风格相近。

 米芾(公元1051-1107)北宋书画家、书画理论家、收藏家。初名黻,字符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他的造福居信在山西太原,后来迁到湖北襄阳,人称 “米襄阳”,后来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时诏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他的行为很多时候表现为怪、颠、狂,世称“米颠”。他的绘画与他的儿子米友仁(1074-1153)创造了“米氏云山”或“米家山水”,并称“二米”。明董其昌说他:“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出新意耳。“流传的作品有《中秋帖》、《苕溪诗卷》、《蜀素帖》、《论草书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砚史》、《海岳名言》。其长子米友仁(1074-1153),字符晖,也善书画、书画鉴赏,与米芾称大小米。

 关于“宋四家”中是“蔡襄”还是“蔡京”的争论题,早就开始了,现在一般认为是蔡襄代替了蔡京的,因为蔡京人品败坏,是“六贼”之首,是《宋史》奸臣列传的人物。以人品论艺品,当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就艺术本身来说,这是欠公允的。从这件事,包括其他事例,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历来评论人物,首先评论的是道德品行,然后才是才艺、贡献。

关于“书法空间论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liuzea]投稿,不代表六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uzea.cn/kpjh/202508-15980.html

(4)
liuzea的头像liuzea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liuzea的头像
    liuzea 2025年08月13日

    我是六泽号的签约作者“liuzea”

  • liuzea
    liuzea 2025年08月1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书法空间论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书法空间论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书法是文化,但仍是...

  • liuzea
    用户081305 2025年08月13日

    文章不错《书法空间论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