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医神医

网上有关“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医神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医神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扁鹊 华佗 孙思邈 张仲景 李时珍 葛洪 皇甫谧 钱乙 朱丹溪 孔伯华 汪逢春 施今墨 扁鹊(公元前五-四世纪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诞生於山东长清县。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精於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尤擅长於推究病源。对导引,吐纳和气功等各种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树,著述多以失传现存《难经》等都后人托名之作。 华佗(约公元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义名 字元化,诞生於安徽毫县。精通内、外、妇、儿各科。熟练的掌握养生方药、针炙和手术等治疗。首创药物全麻术,被尊奉为外科之鼻祖。创立的《五禽戏》养生功,流传至今。著书已佚。现存《中藏经》等是后人托名之作。 孙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医学家。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各科的诊疗方法等均有精辟的论述。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 张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确考) 东汉末医学家.名机,诞生於河南南阳县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所倡六经分证和治原则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闲宝践的基本准绳。 我国古代四大名医有⑴扁鹊(战国);⑵华佗(东汉末); ⑶李时珍(明);⑷张仲景(东汉末)。 扁鹊(公元前五-四世纪)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诞生於山东长清县。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精於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尤擅长於推究病源。对导引,吐纳和气功等各种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树,著述多以失传现存《难经》等都后人托名之作。 葛洪(二八三-三六三) 晋、医学家。炼丹行家,道教理论家。对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行等著造诣精深。著述包括天文、潮汐、军事、兵法、人物传记、杂记、气功等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躯。现存所著《肘后储急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对肺结核、麻风、天花、恙虫病等世界最早的记载,开创了中医传染病学和临床症学的先河。 华佗(约公元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义名 字元化,诞生於安徽毫县。精通内、外、妇、儿各科。熟练的掌握养生方药、针炙和手术等治疗。首创药物全麻术,被尊奉为外科之鼻祖。创立的《五禽戏》养生功,流传至今。著书已佚。现存《中藏经》等是后人托名之作。 皇甫谧(二一五-二八二) 魏晋问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诞生於甘肃平凉县西北朝那镇。博学多才,对经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诣。他还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人口问题的学者。中年刻苦钻研医学,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李时珍(公元1518-1593) 明医学家,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春人。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等流传於世。 钱乙(公元 1020 -1101) 宋.著名儿科医学家。字仲阳,山东东平县人。曾任太医丞。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以儿科造诣最高。被尊为中医儿科鼻祖。著述多已失传,谨有《小儿药证直诀》流传至今。书中载述的五脏补泻诸万为后世医家广为采用。 孙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医学家。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各科的诊疗方法等均有精辟的论述。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 叶天士(一六六七-一七四六) 清、医学家。名桂号香岩,江苏吴县人。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并有重要的建树,尤其对一些疑难重危病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著《温热论》对温病的理论、诊断、和治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是温病学的奠基人。后人根据叶氏所存医案整理成册,还出现了一批托名著作。 张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确考) 东汉末医学家.名机,诞生於河南南阳县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所倡六经分证和治原则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闲宝践的基本准绳。 朱丹溪(一二八一-一三五八) 元医学家,名震亨、字彦修诞生於浙江羲与县赤岸镇在学术上强调养阴和泻火二法,被称为“养阴学派”的鼻祖对火症的治疗有精辟的论述在熟性病的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价植。著有《局方发探》、《格致馀论》、《素问纠略》、《本草衍羲补遗》、《伤寒辨疑》、《外科精要发探》等。 四大名医太少了,给你搬来十位,请笑纳.

紫苏草的用途

一、典籍摘要

1、《本草备要》:“补筋骨,散风湿苦坚肾,助筋骨而固齿、长发(齿者骨之余,发者血之余)。甘益血,止崩漏而下乳、安胎(三症皆由血虚)。外科散疮疡,追风湿。”

2、《本草便读》:“壮骨强筋,补肝肾虚羸。苦甘平润,和营通络,治痹风痛着,关节舒和,且其养血疏风。得附大桑之余气,又可安胎治产,都因寓木以生成。”

3、《本草从新》:“补筋骨、散风湿。苦坚肾,助筋骨而固齿长发。甘益血,止崩漏而下乳安胎。舒筋络而利关节,和血脉而除痹痛。外科散疮疡,追风湿。”

4、 《本草撮要》:“味甘苦,入足少阴经.功专坚肾.助筋骨.固齿长发.益血止崩.下乳安胎.和血除痹.外科散疮疡.追风湿.得阿胶、艾叶治胎动腹痛.以之捣汁服.治膈气.忌火.”

5、《本草分经》:“苦甘,坚肾和血,舒筋络散风湿。”

6、《本草害利》:“苦,坚肾,助筋骨,而固齿长发;甘,益血,止崩漏,而下乳安胎,舒筋络而利关节,和血脉而除痹痛。”

7、《本草易读》:“益血安胎,止崩下乳。平痈肿而治金疮,强筋骨而疗腰痛。”

8、《本草择要纲目》:“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去女子崩中不足,安胎及产后余疾,下乳汁,助筋骨,益血脉。”

9、《药笼小品》:“”舒筋络,利关节,除风湿痹痛之要药。同他药浸酒服良。”

10、《药性切用》:“苦甘性平,入肝肾而除风理湿,壮骨强筋,为腰膝痛痹专药。”

11、《玉楸药解》:“”味苦,气平,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壮骨荣筋,止血通乳。桑寄生通达经络,驱逐湿痹,治腰痛背强,筋痿骨弱,血崩乳闭胎动,腹痛痢疾,金疮痈疽,坚发齿,长眉须。”

12、《药性切用》:“”苦甘性平,入肝肾而除风理湿,壮骨强筋,为腰膝痛痹专药。”

13、《本草崇原》:“主治腰痛者,腰乃肾之外候,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寄生得桑精之气,虚系而生,故治腰痛。” ”

14、《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味苦甘,平,无毒。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主金疮,去痹,女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

15、《中药学》:“苦,平。归肝、肾经。祛除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本品既能祛除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对风湿痹痛、肝肾不足、腰膝酸痛最为适宜;本品药性平和,专入肝肾,为补益肝肾要药,故对老人体虚、妇女经多带下而肝肾不足、腰膝疼痛、筋骨无力者亦;本品有补肝肾而兼养血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肾虚亏、冲任不固所致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此外,本品又有降压作用,近年来临床上常用于高血压。”

16、《神农本草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安胎。”

17、《名医别录》:“去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主金疮,去痹。”

18、《药性本草》:“主怀妊漏血不止,令胎牢固。”

19、《医学入门》:“桑寄生平苦苦味,主腰背强祛风废,痈肿金疮皆可疗,下乳止崩安胎坠。主背腰腿脚遍身骨节疼痛,祛风痹顽麻废疾,痈肿金疮皆疗。又治妇人崩中不止,胎前漏血,产后乳难,小儿背强,实明目轻身通神。”

20、《药性论》:"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

21、《日华子本草》:"助筋骨,益血脉。"

22、《滇南本草》:"生槐树者,主治大肠下血、肠风带血、痔漏。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络,风寒湿痹。生花椒树者,治脾胃寒冷,呕吐恶心翻胃;又用治梅疮毒,妇人下元虚寒或崩漏。"

23、《本草蒙筌》:"散疮疡,追风湿,却背强腰痛。"

24、《生草药性备要》:"消热,滋补,追风。""养血散热,作茶饮,舒筋活络。"

25、《医林纂要》:"坚肾泻火。"

26、《本草再新》:"补气温中,治阴虚,壮阳道,利骨节,通经水,补血和血,安胎定痛。”

27、《药材学》:"治动脉硬化性高血压。”

28、《辽宁经济植物志》:"治郁血性肾炎,月经困难,咯血,瘰疬,心脏诸病及早期肺病。"

29、《湖南药物志》:"治肝风昏眩,四肢麻木,酸痛,内伤咳嗽,小儿抽搐。"

30、《广西药植名录》:"除风湿,消肿,清热,祛痰,顺气,止咳。治痢疾,疮疥,吐血,子宫脱垂。"

30、《本草求真》:“味苦而甘,性平而和,不寒不热,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枯脱落矣。”

31、《本草经集注》:“味苦、甘,平,无毒。主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主金创,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

32、《雷公炮制药性解》:“主除腰痛,去风湿,健筋骨,充肌肤,愈金疮,益血脉,长须发,坚齿牙,安胎气,下乳汁,止崩漏,折其茎深**者真。”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广寄生苷、槲皮素、金丝桃苷、槲皮苷,以及挥发油等。

2、 作用:本品有镇痛抗炎,降血酯、抗肿瘤,降压、利尿、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古籍中的张隐庵简介

理气,舒郁,止痛,安胎。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

①《本草图经》:宣通风毒。

②《本草蒙筌》: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用宜。

③《本草通玄》:能行气安胎。

④《本草崇原》: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⑤《得配本草》:疏肝,利肺,理气,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 ①治伤寒胸中痞满,心腹气滞,不思饮食:紫苏茎(锉)一两,陈橘皮(陈皮)(汤浸去白,焙)二两,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大腹皮(锉)、旋覆花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焙)半两。上六味,细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枣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圣济总录》苏橘汤)

②治水肿 紫苏梗24g,大蒜根9g,老姜皮、冬瓜皮各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紫苏汤(《证治准绳》)治消渴后遍身浮肿,心膈不利:紫苏茎叶、桑白皮、赤茯苓各30g,炒郁李仁、羚羊角、槟榔各23 g,桂心(肉桂)、炒枳壳、独活、木香各15g 。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0.15g,水煎服。方中紫苏理气宽中。

④紫苏散(《赤水玄珠》)治风毒脚气,腹内痰恶,脚重虚肿:紫苏、木通、桑白皮、茴香(小茴香)各30g,枳壳60g,羌活、独活、荆芥穗、木瓜、青皮、甘草各15 g,大腹子10个。为末,每服9g,加生姜3片,葱白1茎,水煎服。

⑤紫苏流气饮(《医宗金鉴》)治肾气游风:紫苏、黄柏、木瓜、槟榔、香附、陈皮、川芎、姜厚朴、白芷、制苍术、乌药、荆芥、防风、甘草、独活、枳壳各等分。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⑥治孕妇胎气不和,胸闷恶心 苏梗、半夏各9g,生姜3片,陈皮5g。水煎服。(《中医中药与临床研究》1986,(3):47) 砂仁苏梗莲子汤

砂仁5克,苏梗9克,莲子60克。先将莲子以清水浸泡半天,再入锅中加水煮炖,至九成熟时加入苏梗、砂仁,用文火煮至莲子熟透即可。吃莲子喝汤。每日1剂,连用5~7日。

功效:理气宽中,止痛安胎。主治妇女胎动不安等症。

张隐庵是清代医家,浙江钱塘县人。他自称是东汉名医张仲景之后裔,其11世祖游宦钱塘,遂定居于此。他幼年失怙,于是弃儒习医,从当时的伤寒大家张遂辰学习,得其传授。他博览群书,对《内经》、《伤寒论》研究颇深,有其独特的贡献。他的著作包括《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集注》、《本草崇原》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古籍文献资料。

关于“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医神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liuzea]投稿,不代表六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uzea.cn/zlan/202507-9486.html

(22)
liuzea的头像liuzea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liuzea的头像
    liuzea 2025年07月28日

    我是六泽号的签约作者“liuzea”

  • liuzea
    liuzea 2025年07月2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医神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医神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扁...

  • liuzea
    用户072807 2025年07月28日

    文章不错《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医神医》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