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关于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的简介)

网上有关“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关于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关于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 唐代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础

唐代初年即已开科取士,并逐渐制度化。其特点是:

第一,考试科目由杂乱而逐渐突出了重点。唐代所开科目,先后有常科、制科两大类九十多科。制科是皇帝因特种需要而临时设定的,对象是少数著名人物,科目、时间均临时确定。因对象特殊,又属非常措施,所以被视为“非正途”,吸引力不大。常科有数十种,有些科因条件特殊,生源有限,或很快停止(如秀才科),或只偶尔举行(如童子科)。举行得最经常、录取人数最多的,是明经、进士两科,几乎年年开设。这两科中,进士科最难考,录取比例只有百分之一,但以诗、赋、应用文写作为主的考试方式,比明经的考帖经、墨义(类似填充和默写)更能显示应试者的才能,所以进士科出人才最多,特别受推重,以至“缙绅虽位极入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摭言》)。进士科的这一特点,为后世进士科独盛奠定了基础。

第二,确立分级考试制度。一级是乡贡,即州或府对属下所送人才进行考试,合格者称举子或举人,贡于尚书省。国子监等中央学校或地方学校的生徒,学校考试合格可以直接贡送。尚书省由礼部主持的考试,是全国统一考试,时间基本上是在每年二月,考场内用插棘的席子分隔,日夜进行。每次录取以二、三十人为多。

第三,考生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央和地方官学的学生,另一类是不在校的自愿应试者。考生没有年龄限制,一次考不取,可以一直考下去。但有资格限制,工商子弟、衙门杂吏、三代内有重大罪犯及守孝者不能应试。

第四,授官。进士及第分甲乙等,明经分四等,这都只是取得做官资格,并可免除徭役。正式当官还要经吏部铨选,初授官只是自从八品下至从九品下的最低官阶(唐代官阶分九品三十阶)。进士初授官阶虽低,但因是。正途”出身,以后升迁相对容易。到唐代后期,科举出身的官员虽在总体上仍占少数,却是影响很大的一支文官队伍。

第五,唐代科举,实际上是考试与荐举相结合,荐举人的作用很大。所以举子在考试前,先要向权责显要“投刺”(类似名片)、。行卷”(成卷状的自作诗文),请求推荐。因此,权势者对科考的干扰极大,科场弊端多半由此而起。新进士与知贡举(主考官)之间自然形成。门生”座主”的特殊师生关系,这又是唐代竞争迭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科考在宋代的发展

宋初基本沿袭唐制。陆续进行了许多重要改革,使科举制度趋于完备,并形成进士科的空前繁荣。

第一,宋太祖开宝六年正式确立殿试制度,因而形成乡,省。殿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时又将及第进士分为三甲(等)。自宋英宗时起,乡试、会试都定为三年一次。殿试制度确立,新进士都是“天子门生”,唐代的门生座主及推荐制均被废止,这有利于平等竞争。

第二,陆续建立和完善了糊名、誊录、锁院,隔帘等保密规则,严格了勘磨(复查)制度。考试只在白天进行,考场管理走向严格。省试考官的官阶提高,分工也更细。

第三,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录取数量大增。白中期后每科都录取三、四百人,最多时超过九百。新进士立即分甲授官,初授官阶比唐代明显提高,由此形成宋代的文官政体。

(三) 元代科举的民族歧视

元代科考只举行十六次。录取人数比宋代少得多。但最大特点是把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为右左两榜,前者要求低,后者难考,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性质。

(四) 明清两代的新变化

明清两代科举取士的方式基本相同,进士科成了唯一的常科。和前几代相比,明清两代又有以下主要变化。

第一,参加科举必从入学开始。学校有两类,一类是中央的国子监,只有贡生才能入学。

一类是县、府州的地方学校,在科考中达到一、二等,才能参加乡试。各类学校都有定额。朱熹注《四书》、《五经》是钦定的学校教材。所以,入学必读孔盂之书始,科考必从学校开始。

第二,考试增为县、院、乡、会、殿试五级。在县试中考取了秀才才能参加院考。秀才在三年一次的院考中取得六等中的前二等才能参加乡试。乡试及格称举人,方能参加会试。县、乡试均有名额限制。会试一般取三百名左右,称贡士,这就取得殿试资格。殿试一般不再淘汰。

第三,八股文是各级考试的重要文体,八股文题目必然出自《四书》、《五经》。所以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按照八股文的固定格式和字数答卷,才有考取的希望。这使得应试者如同戴着镣铐跳舞,戕害人才,莫此为甚。

第四,科考与授官。殿试成绩分三甲,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为十七名,称赐进士出身;其余为三甲,称赐进士出身。殿试后多半立即授官,一甲正六品与从六品,一般入翰林院;其余七品,有京官地方官之别。

此外,清代在三年一次的正科以外,还增加了不少恩科。考试方式、录取数量均与常科相同。清代还规定,多次会试落第的举人,经过吏部特选,也可授予类似知县或稍低一些的官职,但数量极少。秀才只能当幕僚,不能当官。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明清已经形成教育、科举、做官的一条龙体系。

在一千三百年问,科举制度逐渐发展成一种极为完备而又严密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曾有过的。

十多万进士的文化奇观

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是我国这段历史上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

径,由此选拔出来的作为官员队伍和文化队伍主体的进士,数量就非常惊人。下面是分别录自《登科记》、《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和《清代续文献通考》(同时参考了历代正史及《资治通鉴》等史籍)的统计资料。

唐代:270科,共录取进士6606人。

五代:48科,共录取进士503人。

两宋:118科,共录取进士36804人。(缺1 2科数字)

辽代:52科,共录取进士2486人。(缺一科数字)

金代:21科,只存三科数字,共为130人。

元代:1 6科,共录取进士1105人。(左右榜合计)

明代:88科,共录取进士24618人。

清代:112科,共录取进士26391人。

以上共为725科,进士总数为98749人。如果按宋、辽各自的平均数加上所缺数目,总数则必超过10万。这还远不是全部。要推算总数,还要考虑两个因素。其一,宋及以后各代,

都曾特赐过一批进士。宋代常对累举不第者。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明代仅顺天考场大火及崇祯十五年未能会试二次,就特赐进士353人之多。其二,五代时的南唐、前蜀,北宋亡后中原的刘豫傀儡政权,还有张献忠大西国和太平天国等农民政权,都曾开设进士科。南唐至少开科十次,太平天国也开科十次,还独创过女科。这样,历代开设的进士科将近800科,进士总数至少11万。平均每年近1 OO人。

举入的数目,即使以最保守的十与一之比估算,那么科举制度造就的举人就是上百万了,平均每年达一千!

十多万进士大军,是我国一千三百年历史上官员队伍中平均文化素养最高的基干、主体,也是官员队伍中最活跃的成分。民族的兴衰。朝代的更替,国家的治乱,都和他们密切相关。

十万进士和上百万举人一起,又构成一千多年间文化活动的主力,民族文化传统的承传与弘扬,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教育事业的兴革,学术思想的演变,也都与他们的活动密不可分。

他们作为前承后继的群体,立下了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功勋。民族发展的日趋停滞,又可以

从这个群体的历史局限性上找到许多重要原因。因此,不论从哪一种意义上说,科举制度及其造就的进士大军,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观,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观。

四、状元——进士大军的桂冠

唐代的周匡物,中进士后赠给同年一首诗,“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中了进士就如同成仙上天,中了状元更有无上荣耀。

状元这名称是怎么来的?原来,唐代各州贡送到京城的举子。应试前要向礼部呈递州里的解状和本人出身履历等亲状,称为投状。录取后,礼部又要将新进士的身分材料及成绩一起呈报皇帝,称为奏状。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状头。不过。最初只有甲乙等之分,无状元之名。武则天在天授元年(690年)首创殿试之例,对礼部的考试再复试一次,这才开始把按成绩排在最前的称状头或状元,两名通用。卢储诗“第一仙人许状头”,温庭筠诗“耳边忽闻状元声”,就是一事二名。在唐代,其他科的第一名也可称状头或状元,张又新,武翊黄在进士科中状元之后,又在其他二科夺冠,因此被称为“张三头”、“武三头”。

北宋初年,曾以状元高居榜首而称榜首,建立殿试制度后才称状元。太平兴国后因录取进士名额大增,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均赐进士及第,因而这三人曾经都可称状元。以后第一名被突出,才专称为状元。有头(元即头)必有眼,二。三名改称榜眼。至少到南宋时,榜眼已专指第二名,第三人专称探花。探花的名称起于唐代探花宴,新进士及第,正值春暖花开,为了表示庆贺,新进士中间挑选两名最年轻的充当探花使,带领大家遍游名园。孟郊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就是写的这种习俗。北宋初仍然如此,直到状元、榜眼专指一、二名,第三名才称探花。不过这都是世俗称呼,在金榜和题名碑上,只是分别称“第一甲第一名”……

明清时期,除一甲三名外,其他第一也有了专称,如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第三甲第一名也称传胪。会试第一名称会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县、府、院试第一名均称案首。另外,明清科考必从《五经》各命一题,每经照例有第一名,称经魁、魁首或魁元,合称五魁。后来往往只以乡试前五名为五魁,而不一定是每经第一名。

历史上并非每一科都恰好一个状元。唐代和辽代一些科,只取了一名进士,就无所谓状元。还有些科复试后一个未取,当然也没有状元。也有的科会试后没有殿试,虽有名次。却无状元。还有个别科的状元,事后因各种原因取消了。又有相反的情况,元代十六科都是两榜,因而每科有两个状元。清初也开过两科两榜,各有二名状元。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历史上的状元大约是七百五十名左右。如果按唐代习俗,其他科第一也称状元,历史上获得状元称号的人就有一千上下了。

状元大魁天下。就有了殊荣。宋代已有特赐状元袍笏、七名宫廷卫士护送回府及在他家乡建状元坊等优待。不过,殊荣主要是表现在授官上。唐至北宋初,状元授官都不高。但从北宋前期起授官就明显高于众进士,而且多半进入翰林院这一重要机构。明清两代,除特殊情况,新状元照例授正六品的翰林修撰,榜眼探花授从六品的翰林编修。因为翰林院接近皇帝,以后升迁至尚书、宰相者不乏其入,所以翰林有“储相”之称。但实际上,嗣后的升官受着多种因素影响,厉史上的状元宰相,在状元中只是少数,而且一般要经过十几年、几十年地爬台阶。旧小说中的状元马上当大官,几年后就当宰相,那是艺术夸张。

历史上的七百多进士科状元,都是进士队伍的“排头兵”。他们当中,有许多成为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政治家,军事家、工业家,更有大批文学艺术家。唐代的郭元振、贺知章、张九龄、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吕泉正、王曾、张孝祥、陈亮、文天祥,明代的商辂、杨慎、康海,清代的翁同和、张謇,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有不少品格很坏的,留梦炎就是一例。更有许多昙花一现就默默无闻,历史作用远远不如一些进士、非进士。这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又有社会政治的和科考本身的原因。本书是从状元跳龙门的千姿万态、科场的种种情形及状元的不同心态生活等三个方面,对部分状元进行了介绍。所选材料,大多较为奇特,(如果平淡无奇,早已默默无闻。许多状元根本没有留下生平资料,这又何尝不奇!)因而许多为人们熟知的状元就不谈或少谈。但目的不是猎奇,而是希望奇中见正,通过一系列奇人奇事,对作为进士代表的状元,进而对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这一历史奇观,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这该有助于了解我国的古代文化,也可以从中引出一些于现实有益的启示。

五、科举制度的广泛国际影响

我国的科举制度,早已引起国际上的注目,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空前繁荣的唐代文化艺术,无疑和开科取士有极大关系。这种当时领先于世界的文化艺术,对近邻远邦都有极大吸引力。当时的长安,有许多外国留学生,他们带来了域外文化,又帮助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有许多人还曾特地参加中国的科考,唐代如此,宋及明、清仍然不断。不少人登上了我国的科举金榜,可见对中华文化仰慕之深。

高丽(今朝鲜)、越南等邻国,还曾把我国的科举制度引了进去,也照中国的方法考秀才、

举人、进士,点状元,选拔他们的官员和文化骨干。

鲜为人道的是,我国的科举制度虽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有过重要影响。十七、十八世纪来华的许多欧洲传教士。对我国的科举制度大为惊叹,称羡不已。因为他们虽已文化复兴,有新起的科学,却没有像样的官吏选拔制度。传教士们纷纷向国内介绍推荐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首先引起启蒙派思想家和重农学派思想家的注意,经过他们的宣传,又引起英国的亚当?斯密和边沁等著名学者的关注。在中国科举制度的启示下,法国首先于1 791年开始了文官考试制度(十年后一度停顿,1 840年恢复)。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是由于其在广州人员的建议,参考中国的科举考试方法,在英国设立学校,训练行政人员,经考试后派出任职。十九世纪前期来华的英国译员梅笃士,曾写下专著,宣传以中国考试制度为范例,在英国实行类似科举的分级公开竞争考试,改善英国的行政机构。连英国人也承认。英国于1855年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参见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1982年出版)。此后,英法的文官考试制度又为其他西方国家借鉴采用,以至于今。同样一种制度,西方人能从中得到有益启示,突出其自由平等公开竞争的特点,发展成适合自己国情的新制度。在科举制度的故乡,这个制度却积弊日益深重,终于走向灭亡。这种现象,同样是很值得深思的文化奇观。

(1986-2009)

(一)明代国家制度研究

1.《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50万字),华夏英才基金项目,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36万字,与杜婉言合作),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重点课题子课题,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集体)。

3.《论明代的君主集权制度》(10千字),《严嵩与明代政治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2.2万字),《文史》第33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

5.《明代的巡抚制度》(1.5万字),《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江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

6.《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2.1万字),《文史》第40辑,中华书局1994年版,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7.《明代的御马监》(1.5万字),《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江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三等奖。

8.《明末购募西炮葡兵始末考》(5.6万字,与欧阳琛合作),《文史》第77辑,2006年第4辑,中华书局2006年版。

9.《明代的四卫、勇士营》(1.1万字),《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论明代宦官的知识化问题》(1.2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11.《历史上的“奸臣”与“奸臣传”》(9千字),《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

12.《明代军队的编制与管理体制》(1.5万字),《明史研究》第3辑,黄山书社1993年版。

13.《阳明史事三题》(1.5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4.《明代的户口食盐与户口盐钞》(1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5.《明代苏松江浙人“毋得任户部”考》(2.4万字),《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6.《“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3.3万字),《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

(二)明清江西商人及地域经济社会研究

1.《明清中央集权与地域经济》(36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56万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005年重印,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江西通史·明代卷》(54万字,与谢宏维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附:11卷本《江西通史》副主编,江西省社科重大课题。

4.《明清江右商帮》(6万字),(香港)中华书局、(台湾)万象书局1995年版

5.《明清江右商的社会构成与经营方式》(1.8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明清江右商的经营观念与投资方向》(1.5万字),《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7.《明清西南地区的江右商》(1.4万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8.《明清江右商与商事诉讼》(1.5万字),《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赣文化专辑

9.《再论明代士人的“弃学经商”》(1.2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10.《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1.5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1.《明清湘鄂赣地区的食盐输入与运销》(1.9万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12.《明清湘鄂赣地区的“淮界”与私盐》(1.8万字),《中国史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13.《明清湘鄂赣地区的“讼风”》(3.3万字),《文史》第68辑,2004年第3辑,中华书局2004年版。

14.《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几点商榷》(1.5万字),《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7年版。

15.《“学而优则仕”:明清江西士人生存方式研究之一》(1.5万字),《赣学》第1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近代九江进出口贸易与江西市场》(1.5万字),《近代沿江经济战略研究论集》,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版。

(三)明代市民文学研究及其他

1.《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36万字),中华书局2004年版,2005年重印,江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

2.《明成化皇帝大传》(30万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

3.《千古一人----苏东坡传》(18万字),21世纪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4.《旷世大儒----王阳明传》(30万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5.《弹指惊雷侠客行----港派新武侠小说面面观》(30万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从现存版刻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发生发展》(3.5万字),《扬州大学文化研究所辑刊》第1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从现存版刻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1.8万字),《明史研究》第6辑,黄山书社1999年版

6.《明清小说与明清社会》(9千字),《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

7.《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海外中国学》(2.5万字),待发。

8.《“定法”与“定论”:历史研究方法论二题》(1.1万字),《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9.《略论汉初的同姓分封与削藩》(1万字),《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院》1989年第4期。

10.《略论青苗法的推行与效果》(1.5万字),《南开学报》1988年第6期。

三、论著编年(1996-2008)

1986年

1.《明代的户口食盐与户口盐钞》,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获江西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987年

2.《明代内阁的票拟制度》,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新华文摘》辑目。

3.《略论汉初的同姓分封与削藩》,南昌:《南昌职业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1988年

4.《明代的巡抚制度》,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获江西省高校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5.《略论青苗法的推行及效果》,天津:南开大学《南开学报》1988年第6期。人大资料中心《宋辽金元史》复印。

6.《明清小说与明清社会》,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收录于《漫话明清小说》,中华书局1992年。

7.《“内阁始于东汉”说质疑》,南昌:江西省社联《争鸣》1988年第3期。

8.《“江浙”辩》,南昌:江西省社联《争鸣》杂志1988年第5期。

1989年

9.《论明代的君主专制》,江西省社科院:《严嵩与明代政治》,上海:上海社科出版社1989年。

10.《江右商略论》,南昌:江西方志办《江西方志》1989年第2期。

1990年

11.《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33辑。

12.《论明代宦官的知识化问题》,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13.《从明末农民战争看汉族地主阶级》,四川省社科院:《第二届国际明末农战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1991年

14.《弹指惊雷侠客行——港派新武侠小说面面观》(著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5.《明清江右商的经营观念与投资方向》(合作,第一作者),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经济史》复印,获江西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6.《明代的知识宦官》,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1年第7期;收录于《中国历史百题》,中华书局1993年。

17.《明代内阁建置的几个问题》(署名刘礼芳),南昌:《南昌职业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

1992年

18.《明清江右商的社会构成与经营方式》(合作,第一作者),北京: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人大资料中心《经济史》复印,获江西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9.《王守仁的个性与明代士风》,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2年第7期;收录于《93海峡两岸明清史学术会论文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武林世界与历史真实》,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2年第12期。

21.《明代吉安的诉讼》,南昌:《南昌职业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1993年

22.《明代的四卫、勇士营》,南开大学:《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23.《中国秦汉史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2期。

24.《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江右商帮》(合作,第一作者),厦门: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25.《再论明代中后期的弃学经商之风》(合作,第一作者),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1994年

26.《(明)成化皇帝大传》(著作),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

27.《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40辑。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获江西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8.《明代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中国明史学会《明史研究》第3辑,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

29.《“摇篮”说》,南昌:《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赣文化专辑。

30.《地域文化与江西商业文化》,南昌:南昌大学《赣文化研究》第1辑。

1995年

31.《明清江右商帮》(著作),香港:中华书局1995年;台湾:万象书局1995年。此为中国商业史学会重点课题“中国十大商帮研究”的子课题。

32.《千古一人——苏东坡传》(著作),台湾:国际村文库1995年。

33.《论正史<奸臣传>》,香港:香港大学国际明史学术会宣读论文,1995年12月。

34.《江西士大夫与明代政治》,江西省社科院:《江西名人研究》,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第3期。

35.《明清江右商与商事诉讼》,南昌:《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增刊。

1996年

36.《中国政治通史·明代卷》(著作,第二作者,与杜婉言合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为国家社科七五重点课题,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中国社科院首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7年

37.《千古一人----苏东坡传》(修订版),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7年。

38.《明代的御马监》,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获江西省高校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39.《近代九江的进出口贸易与江西市场》,中国商业史学会:《近代沿江经济发展论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

40.《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几点商榷》,中国明史学会:《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

41.《明代统治者对佛道二教的利用与限制》,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7年第9期。

1998年

42.《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会宣读论文;长春:1997年8月;《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扬州:《扬州大学文化所辑刊》第一辑,苏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43.《王阳明与江右王门学派》,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8年第1期。

44.《明代的乡试、会试与殿试》,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8年第4期。

45.《历史上的奸臣与奸臣传》,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8年第12期;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转载。

1999年

46.《八十年代以来关于明清时期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二人合作,为第二作者),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

47.《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建系七十周年国际学术会宣读论文,1997年12月;中国明史学会《明史研究》第6辑,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3月。

2000年

48.《旷世大儒——王阳明传》(著作),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49.《一个儒学实践者的悲喜剧》,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0年第9期。

2001年

50.《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著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2005年重印。获江西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51.《明清湘鄂赣地区的食盐输入与运销》,厦门: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九届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2002年

52.《明清中央集权与地域经济》(论文集,第二作者,与欧阳琛合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53.《庐陵文化中的异端文化》,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2年第9期。

2003年

54.《阳明史事三题》,南昌:《江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新华文摘》2003年24期摘要。

2004年

55.《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著作),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005年重印。获江西省高校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56.《明代苏松江浙人“毋得任户部”考》(合作,第一作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获江西省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57.《明清湘鄂赣地区的“讼风”》,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68辑(2004年第3期)。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论点摘要。

58.《明代文化专制三议》,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4年第12期。

2005年

59.《一段历史、一段水土与一方人----走进明朝的江西》(合作,第一作者),广州:广东省社联《粤海风》2004年第1期。收录于江西人民出版社《第三只眼睛看江西》(胡平编),2005年。

60.《谷霁光教授的学术经历与学术个性》,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人大资料中心《历史学》复印。

2006年

61.《明末购募西炮葡兵始末考》(第二作者,与欧阳琛合作),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77辑(2006年第4期)。

62.《明清湘鄂赣地区的“淮界”与私盐》,北京: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2007年

63.《“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2期摘要、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

64.《地域文化与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南昌:《江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65.《明代前期荒政中的腐败及对策》(第二作者,与萧发生合作),《北方论坛》2007年第1期。

66.《历史研究方法论二题》,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摘要、人大资料《历史学》复印。

2008年

67.《成化皇帝大传》(著作,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68.《明代国家权力及运行机制》(著作,华夏英才基金项目结题成果),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另,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南昌晚报》和《农业考古》、《民主》等报刊发表史学评论、史学杂文约100篇,篇目从略。

关于“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关于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liuzea]投稿,不代表六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uzea.cn/zsfx/202507-5711.html

(5)
liuzea的头像liuzea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liuzea的头像
    liuzea 2025年07月20日

    我是六泽号的签约作者“liuzea”

  • liuzea
    liuzea 2025年07月2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关于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关于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

  • liuzea
    用户072003 2025年07月20日

    文章不错《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关于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